返回首页
您还没有登录!   登录 | 免费注册 | 搜索 |
mmsix
  文章
双江勐库野生大茶树考察

前一篇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划分与鉴别

双江勐库野生大茶树考察

虞富连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云南省双江自治县是勐库大叶种的原产地,也是著名的滇红之乡。地处横断山脉南端,澜沧江擦边而过,北回归线横穿县境,是个太阳转身的地方。双江种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勐库茶就以条索肥硕芽叶披毫、滋味浓爽回甘而在改盛名天下,作为该县主体民族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和傣族,在历史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歌、茶舞、茶礼、茶俗,大大地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布朗族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日常生活中与茶密不可分,如世代居住在勐库镇公弄村的村民,有将鲜嫩茶芽与酱豆腐拌食的习俗;他们沿用的药茶糊米茶明子茶对治疗感冒、肠胃不适等有明显疗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各地相继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和野生大茶树群落,尤其是双江周边地区的临沧、耿马、永德、凤庆、澜沧、镇沅等地。然而,地处上述县中心地域且生态条件相似的双江自治县,却一直未见有关野生大茶树的报道,这引起了人们的疑惑,是野生大茶树在这里出现了真空,或是还没有被发现?这一问题直到1997年才得到了答案。这一年勐库镇公弄办事处五家村村民张正云、唐于进等人先后在海拔2500—2700m的大雪山深处,原始林里无意中发现了成片的野生大茶树,树干围径在2m左右、树高逾20m者随处可见。这一发现引起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当地政府曾多次组织考察,并证实了野生大茶树的真实性和分布区域。为了进一步明确野生大茶树的演化程度、分类地位、开发利用价值以及与勐库大叶种的渊源关系,2002125—8日县政府又组织了有省内外多名专家组成的考察队进山综合考察。笔者应邀参加了这次考察活动,收获颇丰,现将考察结果报道如下,以谢读者。
  
一、野生大茶树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野生大茶树地处双江自治县西北部大雪山中上部,位于东径99°46′—99°49′,北纬23°40′—23°42′,海拔高度在2200—2750。年均温低于11℃,和降雨2000mm左右。土壤为黄棕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野生大茶树占地面积约12000多亩。
  
据参加这次科考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和植物地理学家闵天禄调查,野生大茶树所处环境条件和植被主要特点是,植被类型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其主要标志为:板状根较发达(樟科、壳斗科为代表);木质藤冠群落十分显著(如南五味子属);附生植物丰富(兰拉、杜鹃花科和蕨类等)。林相群落结构是:主要建群树种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林木,并构成一级乔木层;二级乔木层则以野生大茶树占优势,比外尚有五加科、茜草科、桑科等树种;林下大面积箭竹枯死,草木层植物主要以荨麻科等为代表。在调查地域,野生茶树所处地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保存非常完好,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且自然更新力强,在云南如此完好的原始植被非常少见。
  
二、野生大茶树的分布密度和形态特征
  
据对大雪山中部的大平掌近两平方公里地块调查,野生茶树(包括自然繁衍株)在一个样方(62m2)内达到19株,其中树干直径大于25cm的有8株,基本上达到野生茶树群落的密度要求。据对25株有代表性的大茶树测量,茶树高度为4.3—30.8m,树幅为2.0—18.6m,胸径在0.13—1.0m,最低分枝高1.0—1.7m,树姿直立,均是典型的乔木型茶树。
  
茶树嫩枝及芽体均无毛。平均叶长13.7cm,叶宽6.3cm,椭圆形,叶色绿,叶面平滑有光泽,叶尖渐尖,叶基楔形或半圆形,叶质较脆,叶齿锐密,叶缘近1/3无齿,叶脉9—10对,叶柄、叶背、主脉均无茸毛;鳞片3—4个,呈微紫红色,无毛,芽叶基部紫红或绿色;萼片45个,绿色无毛;花冠平均横径为4.0cm,纵径为4.5cm,花瓣薄软,白色、无毛,花柱长7cm,柱头5裂,裂位1/2—1/3,子房5室,密披茸毛。根据这些较原始的形态特征,在分类上属于大理茶种camellia  taliensis(W..mith)Melchior

[Page]
  
在海拔2600m处,考察队发现了一株极为罕见的大理茶与蒙自山茶Camellia  henryand Coh(属山茶属离蕊茶组Sect  Heterogenea  senly)连体的野生大茶树,大理茶树高26.3m,树幅1.7m,主干直径0.64m,蒙自山茶高16.3m,树幅18.6m,主干直径0.6m。双株树干连生处干径1.05m,净空高4.6m。两株不同种的茶树虽连生一起,担均按各自的遗传特性生长,两者除树干外观较相似外,芽叶特性有明显差别,蒙自山茶幼枝披黄色茸毛,幼芽呈紫红色,叶片小,叶薄革质,叶色深绿色无光泽,叶脉微凹,主脉披毛。遗憾的是未能采到花果,对它们的后代是否会因无性杂交而发生变异无法了解。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源,有必要进一步观察鉴定。
  
三、野生茶树的利用价值
   1
、从目前发现的野生大茶树类型看,属野生型茶树,在进化上处于较原始的阶段,物和(species)单一[仅是大理茶一个种,蒙自山茶不是茶组sect,theaLDyer植物],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生物侵袭,植物组群处在最原始、最封闭的状态,植物遗传也最稳定。所以,勐库野生大茶树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大理茶种,对深入研究大理茶的特性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这片野生大茶树也是构成云南野生茶树网络的重要部分,云南野生大茶树群落还有多处,如澜沧、镇沅、凤庆、临沧等地,这是茶树原产地重要的植物地理景观。
   2
、当地布朗族同胞曾采摘勐库野生大茶树鲜叶制晒青茶饮用。据笔者品饮,入口尚可,但香低味薄,与栽培种相比,品质逊色不少。这似乎是滇南、滇西南大理茶普遍的品质特征。究其原因,由于大理茶在进化上处于较原始的阶段,在生理代谢上也具有较原始的特性,如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偏少,在儿茶素总量中EGCGEGC比例也偏低,故无论制红茶或绿茶,品质都难以提高。不过,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当地已按标准采制样品进行生化成分的检测分析。
   3
、勐库野生大茶树不是勐库大叶种的原种。根据有二:其一,勐库大叶种是我国著名的优质红茶大叶品种(1985年被认定为国家品种),其主产地在勐库镇分弄村,与勐库野生大茶树群落直线距距离不到50km。由于勐库大叶种在分类上属普洱茶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Masters)Kitamura]。其形态特征、生化成分和制茶品质与大理茶差异很大,在人类非常有限的活动时间内,不可能将大理茶种改变成普洱茶种;其二,野生茶是生长在完全封闭的原始林中(这次考察也是循着林业工人临时开辟的小道行进的),先民们不可能到这个远离村寨的原始林中挖掘野茶来进行栽培驯化,因此笔者推断,勐库野生大茶树与勐库大叶种并无渊源关系。当然,这还需要用VAPD分子标记,检测两者DNA序列的同源性和遗传相关性来证实。
  
四、保护和开发野生大茶树的浅见
  
这此年来,云南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或野生大茶树群落,这既使人高兴,又令人担忧,高兴的是,这又为论证茶树原产地丰富了材料,为当地增加了一份自然遗产。担忧的是,当地如果把握不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急功近利,把野生大茶树聚集地当作旅游区开发,把野生大茶树当作摇钱树利用,这样不用几年,这些年代久远的活化石就会丧失殆尽。这不乏沉痛教训,如著名的勐海南糯山大茶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已显老,但枝叶仍较茂密。由于成了茶树王后,参观者络绎不断,攀树折枝,刻字照像,无人干预,为方便庄旅游,后又修水泥路,搭围栏,建凉亭。后见树势日趁衰败,又用药泥填补树洞,在树干上注射农药,用牛角粉、尿素待作肥料,结果弄巧成拙,这个号称800年的茶树王终于命断1994年。再如四川省宜宾市、的宜宾大茶树,树高14.6,干径40厘米,是四川省稀 有的典型乔木大茶树,在演化和分类研究上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周围原是茂密的森林。后因20世纪70年代扩建黄山茶场,将附近林木砍伐,导致生态条件改变,这株孤独的大茶树也于1986年死去,现在澜沧县的邦崴大茶树也建起了围栏,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大茶树群落地已修路通车,这样人为的折腾,是否重蹈南糯山大茶树山的覆辙?这应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Page]
  
野生大茶树是经过数百年(姑且不说数千年)长成的,它对周围的环境因子有着紧密的依赖性和保守性,对光照强度、光质、温度、温差、湿度等的变化,都会产生很强的反应,因此,只有原生环境肿保护帮才是对野生大茶树最好的保护。这次双江自治县对勐库大茶树采取封闭式保护,把野生茶树群落申请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做法,不失为上策。当然,在进一步鉴评其价值和利用途径后,有控制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少数民族胞谋利益是可取的。

       http://six.sxs.org.cn/

2008-10-08 17:13:01 |  浏览 (785) |  收藏 |